579979_10150899937726270_1814386415_n  


許多父母經過很多的嘗試和錯誤才找到答案。
比較有經驗的家長至少知道哪些方法不管用。


舉例來說,父母很快就會知道甩巴掌只會讓情況更糟。
在前述情況下要跟小孩講道理也是沒用的,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通常父母會發現,只要抱抱小孩(如果他們可以接受的話)是最好的。
父母可以告訴他們,你會保護他們,然後再繼續說幾句安撫的話,直到他們冷靜下來。
另外一方面,父母本身如果也在氣頭上的話,最好什麼也不要說,直到自己冷靜下來。
尼克的媽媽說,她要一直走一直走,直到她覺得夠冷靜為止。
只有在這個時候,她才有辦法去安撫尼克,使他也冷靜下來。

你的小孩在發完脾氣以後,或許也會全身發抖。
如果此時爸爸剛好下班後回家,便可以使情況稍微緩和些,
緊張的母子關係有了可以喘息的空間。媽媽也因此有機會得到爸爸的關心和鼓勵。
父母這時可以一起想想辦法,弄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小孩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單親家庭遇到上述情況時也很需要幫忙,和好朋友或家人聊聊,會使情況有所改觀。
如果這樣還不夠的話,那麼就得尋求諮詢或父母團體提供協助,
自己每天背負這樣的擔子可能太過沈重。


貼心小叮嚀
當孩子發脾氣時,打他罵他兇他都沒用,
講道理也沒效,最好的方式就是抱抱他。

小孩多多少少都會發脾氣。但是如果你覺得他總是在生氣的話,
或許你要仔細想一想,是否有什麼事情影響到小孩,
或是可能要請教家庭醫生是否需要介紹轉診。

當小孩不再發脾氣時,
家長或許可以和小孩一起討論剛剛所發生的事,
以及遇到的問題。
小孩最可能擔心的是發脾氣對父母所產生的衝擊,
他們表現的方式就是一直黏著父母或焦慮不安。
父母可以告訴小孩,他們可以思考一下剛剛所發生的事,
就算父母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但這麼做可以讓小孩感到安心,
表示父母不介意之前所發生的事,會繼續扮演協助他們宣洩情緒的角色,
同時也夠堅強可以忍受他們最激動的情緒。

讓小孩知道父母能夠忍受他們最激烈的情緒,可以帶給他們很強的安全感。
如果類似的情緒無法獲得包容那是非常危險的,而且會一直困擾年幼的小孩。
事實上,攻擊行為、敵意或突然爆發的情緒,都是存在孩子非理性的恐懼與害怕的背後。
這些情緒可能會依附在一些相當普遍的物品、動物或是昆蟲,小孩可能認為那是對他們的攻擊。
這時,攻擊性的情緒和剛開始最初類似的情緒投射之間已經沒有任何關係,
它只會存在於小孩害怕的東西身上。

伊莎貝爾和家人在一歲八個月大時搬到新家,
她似乎適應得相當不錯,她很喜歡自己的新房間,喜歡在新的花園裡玩耍。
但是突然間她對浴室的熱水器很不能忍受。
每次熱水器一有噪音就好像要她的命一樣。
一開始大家只是有點擔心,
但到最後卻嚴重到伊莎貝爾連熱水器附近的地方都不願意去靠近。
當媽媽晚上想要在浴室幫她洗澡時,她會一直尖叫,很顯然地她很害怕。
不管媽媽怎麼說都沒用。
最後,媽媽只好在廚房的洗碗槽幫她洗澡,
然後利用這個機會和她討論熱水器的問題,讓女兒知道她了解她的恐懼,要她不用害怕。
最後伊莎貝爾的恐懼才逐漸消失,一切又恢復正常。

貼心小叮嚀

等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再來跟他談一談剛才所發生的事和問題。

除了上述情形以外,理解和忍受小孩的恐懼,
可以讓他們覺得每天的生活都是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內。
適度地限制小孩的言行舉止,是要告訴他們不可對媽媽有太多的敵意、發太大的脾氣。
如果父母可以一起分工合作的話,媽媽就可以扮演忍受小孩情緒的角色,
爸爸則可以做劃界線的人,適度地限制小孩。最重要的是保護媽媽不至於讓她不勝負荷。
單親家庭在這方面或許需要一人分飾兩角,不然就得請朋友或家人協助。
無論如何,如果一歲寶寶覺得自己是處在一個穩定的環境,
可以包容他們最強烈的情緒,那麼他們就比較不會焦慮,類似的恐懼就會消失無蹤。



蘇菲波斯威爾、莎拉瓊斯、麗莎米勒◎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