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3月號 NO.250
撰文/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 兒童心智科主任 吳四維
常會聽見家長抱怨小孩難管教、動不動就發脾氣、沒有耐心、行為偏差…,
家長多半直接下結論小孩有過動症、躁鬱症或者雙重人格,其實多數都沒有疾病,
只是單純處理技巧上的問題,在處理小孩的情緒問題時請記得口訣「停、看、聽」,
先「停」一下不要急著痛扁小孩的無理取鬧,花一點時間觀察「看」他到底要做什麼,
試著以同理心去「聽」他內心要講的話,再計畫一些處理的方向,
當看到效果時,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有能力,而你的小孩也不是一隻“不識字的野獸”。
瞭解篇:愛鬧情緒的年紀
在做學齡前兒童發展評估時,除了常見的語言、認知與動作發展問題外,
小孩的情緒也是家長相當困擾的問題。
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
也許因為現在小孩生的少或者比較有時間關心小孩的生活,
所以家長多都能注意到小孩的情緒與行為偏差,
但也多苦於沒有適切方法來處理;或許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沒有類似的問題,
或許如長輩所說長大自然會好,所以多半沒有很好的經驗傳承,
因此在面對小孩的無理取鬧時常會有嚴重的無力感(不知道怎麼做)
或者罪惡感(忍不住痛扁小孩一頓等情形),
在此與家長分享關於學齡前兒童常見的情緒問題與處理技巧,
希望讓你對自己家中的寶貝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學齡前兒童發展的概念
傳統的發展理論2歲之前主要以感覺、動作發展為主,
3到6歲則是語言與認知的快速發展期,也就是6歲前的語言發展尚未成熟,
所以在溝通表達上多以情緒語言為主,
當小孩鬧情緒時父母請記得那只他的表達方式,只是我們不喜歡也不習慣而已。
2 歲之前的小孩通常會以抓、摔、舔、含來了解這個世界,
當你看見他在舔地上撿來的棒棒糖時,你會認為他不愛乾淨、擔心感染腸病毒,
所以狠狠打他手心讓他知道後果,並且口頭告誡一番,
通常他會大哭之後又再出現同樣的行為,實際上你只需的是維持他周遭環境的整潔就好,
即使他繼續哭鬧,只要轉移注意力用其他的東西去吸引他或帶離現場通常就能安撫。
而3到6歲的兒童,開始會以語言來表達其需要,
但是畢竟由字到完成句子的能力是逐漸發展,而孩子的認知能力與生活、教育環境相關,
所以當要表達的東西大人聽不懂時,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
因而以發脾氣的方式也許哭鬧或者丟東西來表達憤怒,
但那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好所造成,若能體會他的心境,
多花一些時間傾聽,事情就會圓滿解決。
哭鬧背後可能的原因
小孩的哭鬧常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需用心“傾聽”他所要表達的意思;
以下陳述幾種情況:
事情不順遂時: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肢體協調、耐心與注意力都還在發展的階段,
事情進行的不順利是常見的事,但卻常引發激烈的情緒反應,
如積木排機器人沒有成功就常會亂發脾氣。
感到受欺騙時:信任感對學齡前階段的兒童相當重要,
所以一旦被承諾的事情沒有實現時,所引發的情緒反彈會很大,
家長常認為不重要反正以後就會忘記,
但小孩長大後可能會對他人較沒有信心與信任感。
面對自己的弱點時:如被其他小朋友說他長的比別人黑、比別人胖時,
雖然可能是一句玩笑話但可能造成小孩心理很大的傷害,
即使不會明說但會以情緒來表達,希望家長能夠以“同理心”來“聽見”小孩的心聲。
利用情緒做為武器:畢竟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肌肉發展都不及大人,
所以一旦有所求但又被拒絕時,以情緒做為“武器”相當常見。
身體感覺不適時:這是家長常會忽略的問題,
特別是自己諸事煩心時,對於小孩“亂發脾氣”時的忍受力特別低,
小孩突然哭泣與發脾氣時,一定要記得是否有身體不舒服,
特別是如果有智能障礙或者自閉症患者,
因為其身體出現問題的比例高但又不會表達。
對策篇:處理孩子無理哭鬧
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基本發展能力,一般來說2歲之後語言能力逐漸發展,
語言溝通雖有用但仍要考慮小孩的理解能力,
或者雖然聽得懂但是無法清楚表達其想法,
這時家長需要耐心的聽他陳述並且幫他結論與歸納,不僅可以幫助其情緒的抒發,
也可以增進小孩的語言能力;
但若是2歲以下,你會發現講不太有用,轉移注意力或者離開現場,
情緒多半很快就能穩定下來,但若持續哭鬧超過半個小時,
可能需要考慮其他的原因如身體不舒服或者疲倦、飢餓。以下提供一些處理的建議。
先給予肯定,再詢問幫忙
「自主性」與「耐心」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發展課題,
當小孩事情進行不順利時,如鞋子穿不上、積木排不起來,
可能因此大發雷霆,但先不急著幫他完成,因為通常他會更生氣,應該先肯定他的努力,
如寶貝長大了會自己穿鞋子、你想排機器恐龍是嗎?
然後告訴他你會給他時間或者陪他自己完成,最後再問他是否有需要幫忙,
你也可以在旁邊跟著一起做,即使你不想也要假裝自己很喜歡,
要對他所做的事情感到興趣,如此可以增加親子的感情,
也增加小孩的安全感與被重視的感覺,不用擔心他以後都需要你陪,
因為長大後讓家長陪被同學看見是很丟臉的。
答應孩子的事要記得且做到
「信任感」對小孩很重要,如果因為答應小孩的事情無法達成,不要以為他會忘記,
一定要對小孩解釋與道歉,告訴他會在何時完成,他不一定會同意但你也不需生氣,
通常每個人都需要時間來接受不喜歡的結果,
但最好不要以其他的東西如“麥當勞”作為補償,盡量要就事論事。
同理心孩子並給予真心建議
當小孩被人取笑而感到生氣時,家長不應該置之不理或者認為以後就會適應,
應抱著同理心問他:「別人說你胖,你很生氣對不對」,
不要開始怪他吃太多、不運動等,這樣會有反效果,
你應試著問他希望什麼(讓他自己想會比你直接給答案有用),
再問他想要如何做,必要時再給小孩建議,因為如此他也學會如何面對與解決問題。
耐心找出孩子情緒化的原因
若發現孩子常以情緒來威脅得到他需要的東西時,
一定要先耐心想想為什麼,因為小孩無理要求某東西時,
常是因為他覺得被人忽略,所以他會要求東西來滿足其缺乏的安全感;
但如果不是,單純因為別人有他也要有而耍賴時,
記得要堅持但不需要太大的情緒反應,讓他有時間調適,
但如果小孩在地上滾或者路上大哭時,先記得沒有人會看笑話,
別人只是在看你怎麼做而已,此時將小孩先帶離現場並“曉以大義”,
告訴他哭鬧沒有用,他也得不到東西,
若是持續哭鬧則後續的東西(繼續逛遊樂場、吃點心)也都會沒有,
讓小孩自己做價值判斷。
給家長的心理建設
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請記得「停、看、聽」,
吳四維醫師提醒,家長的冷靜思考很重要,過去的經驗可以拿出來參考,
但一定要使用“對”的方式,對的方式常常不好用也不習慣用,
然而一旦用了 “習慣”的方式,可能錯失一次很好的「教育」與「學習」機會,
以下提供家長一些“對的”心理建設的技巧:
1. 一定要先冷靜想想,小孩到底要做什麼,不要先發脾氣。
2. 如果自己在忙或者心理很煩,試著先將事情放一邊,先澄清問題,
如果沒有辦法馬上處理,告訴小孩什麼時候再來協助,但一定要守信用。
3. 如果一時找不到方法,請不要氣餒,因為常常會發生,
你不會的別人也不一定會,不要因此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
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也不知道」,承認自己不會不代表無能。
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告訴自己方法一定有只是還沒有找到而已。
4. 一旦感覺做的不好或者不對,不要堅持不認錯,試著要對小孩承認自己做錯或說錯,
勇敢對小孩道歉,保證不會降低家長的尊嚴或者面子,
且小孩會更尊重你,如孔子所說「知恥近乎勇」。
5. 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因為不會處理或者延後處理,小孩以後就會變本加厲,
因為大多數的行為問題多半是處理的方式錯誤所造成,
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一定需要一段時間養成。
6. 一旦施以處理與協助後,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效果,通常需要半年的觀察期,
但如果情況似乎沒有改善(頻率仍高),需要檢討自己的方法,
可與其他家長討論、買一些坊間的兒童教養書籍來看
或者參加一些針對家長的教養技巧演講活動等,如果還是無法處理可能不是你個人的問題,
而是小孩有其他困難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自閉症或者兒童焦慮症等,
這時可能需要找專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提供協助。
畢竟孩子的情緒問題並不像數學問題有單一的答案或者解決方式,
適用於別的孩子的方法不見得用在你家小孩身上也會有用,
希望家長抱持一顆「包容的心」,接納各種的可能與方法,
當你看到成果時,你會對自己更有信心與成就感。
學會與混亂和平共處
紐西蘭心理學家奈吉爾,萊特(Nigel Latta)在他的著作
《在孩子把你搞瘋前-瘋狂父母的寶貝獨心術》中分享了教養孩子的10個簡易守則之一,
就是必須學會「與混亂和平共處」,當你有了小孩,變等於是把混亂請到了家裡。
你再也無法安排要如何度過養育小孩的瘋狂時刻,
就像你不可能將龍捲風的發生排進行事曆一樣。風來了,你就走。
瞭解並接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能,那麼你就要和混亂對抗。
你會將一切不公平的行為隔離,你會以為這樣應該會更為容易,
但卻不然,你會感到怨恨,甚至是痛苦。
帶著一點冷靜的禪意來與混亂共處,因為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很瘋狂的事。
有幾個晚上,心理學家奈吉爾,萊特提到,
在我的家裡,在完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事情就變得完全一發不可收拾。
所有的行星以錯誤的方式排列,讓地獄之門大開。
就像這一晚,才在3個小時之前,我們正為一些小事爭吵。
孩子們在發脾氣,然後開始搗蛋,接著是反抗,最後終於爆發。
在這種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屬於你自己的安靜地方,然後等待這場暴風雨過去。
沒有理由要和它對抗,因為在這種瘋狂狀況下你無路可逃。
把手握緊你的舵、目光注視著羅盤,然後在暴風雨中等待海面的平靜。
與混亂和平共處吧!你有什麼選擇?
- Mar 14 Mon 2011 15:05
當孩子又鬧情緒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